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康 康 陕西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三字经》曰:“子不教,父之过”,可见我国古代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视的,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也都可以看做父教的典范。但是在近代,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亲方面,直至上世纪40年代,专家学者才开始重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的研究,为了扭转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现状,使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幼儿的家庭教育,从而促进幼儿更加健康的成长,笔者分析了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对策的探析,力求为父亲更好的参与家庭教育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父亲角色的定义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1]。”后来,角色被当作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指社会对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所期待的行为。目前,对父亲角色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笼统的定义为:父亲角色指特定社会对父亲所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在父亲角色研究中存在两个重要的概念:父亲参与、父亲投入。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情感和心理上的参与。父亲投入的定义为:父亲对儿童教育的期望、兴趣和信念,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的积极参与[2]。”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概念在某些层面上是有一些共性的,所以在一些研究中,这两个概念通常被通用。
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父亲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很多方面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二、父亲角色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分析,父亲对幼儿成长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亲是幼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导航标”
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形象与之亲密接触,男孩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更难以为人父,为人夫。不仅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同样受父亲的影响。“研究证实,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童,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3]。”
2.父亲是幼儿个性品质形成的“奠基石”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特征,在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父亲处事行为的方式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幼儿所仿效。父亲在家庭中,一般和幼儿一起参与一些活动量大且富于冒险性的活动,如游泳、骑车、爬攀登架等。因此,常与父亲接触的幼儿,显示出勇敢、强悍、意志坚强等特征,有更强的生命激情。
3.父亲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塑造者”
父亲常和幼儿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就会有安全感、有自尊心,也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和同伴真诚相伴。“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外玩耍时,母亲更多地是提醒幼儿‘不要摔伤了、不要胡乱跑’等,而父亲则经常鼓励幼儿去独自探索,甚至像大孩子一样陪着孩子一起‘疯’。父亲的方式不仅刺激了儿童对世界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儿童独立性的养成和探索精神的培养[4]。”
4.父亲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催化剂”
母亲与父亲对幼儿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幼儿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接受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会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如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
综上所述,父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父亲却常常忽视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未意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对幼儿的教育影响甚微。
三、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存在的问题
通过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还很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角色投入程度总体偏低
一般来讲,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母亲参与比较多,而父亲在改善家庭条件中承担的责任比较多,也就是俗话说的“男主外,女主内”,父亲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导致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少,渐渐淡出了家庭教育。
2.父亲的教育观念传统、陈旧
首先,父亲对自身独特的教育作用的认识远远不够,这直接制约了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热情。其次,对父亲角色的内涵的认识传统、陈旧。根据相关调查,仍然有41.2%的父亲赞成“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62.7%的父亲认为在赚钱养家与参与家教两项中更应主要承担赚钱养家的责任,说明父亲对父亲角色的认识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认识比较传统。
3.父亲的教养方式差强人意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父亲主要存在支配型和过度保护型两种不良教养方式。有的父亲与幼儿缺少交流、沟通,很少和儿童坐在一起,像成年人一样交流、谈心;有的父亲太宠爱孩子,迁就孩子,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这两种教养方式都是不正确的,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可见,父亲们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理论,才能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撑起家庭教育的“半边天”。
四、如何有效的提高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投入
就目前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关键就是要提高父亲的角色投入,改善父亲的参与水平。我认为,提高父亲的角色投入必须同时从社会的、家庭的以及父亲自身这三个方面入手。
1.社会方面
(1)社会采取必要措施为父亲参与教育幼儿提供时间保证。首先,父亲应从社会获得同母亲一样的教育幼儿的机会和权利。如,社会可以为父亲提供一些学习如何为人父的机会,丈夫可以陪同怀孕的妻子到生育预备班学习或者让父亲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观看如何做好父亲的录像等等。
(2)发挥社区优势,开展社区家庭教育。例如成立社区家庭教育委员会,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开展社区家教咨询中心,定期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疑难热点问题解答,定期向父亲提供家教辅导材料,举办各种家教培训班,还可以通过网络为广大父亲提供家教理论方面的新信息。
(3)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现在社会上评价成功男性的首要标准仍然是事业成功,而对男性不参与家庭教育则没有过多的谴责,在这样的社会导向下父亲渐渐淡出家庭教育。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引导父亲更多地参与幼儿家庭教育。
2.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母亲的态度、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或者婚姻的满意度会影响父亲的角色投入或参与水平。
1.优化家庭氛围,提升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父亲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和力,使幼儿易于接受自己的教育。但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父母应相互尊重,教子观一致;父亲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家庭的共同活动,父母与幼儿平等对话,双方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才能促进父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庭成员,尤其是妻子,帮助丈夫提高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教育意识,转变教育观念。
3.父亲自身方面
(1)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父亲,应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系统的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误区,把教育幼儿作为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对教育孩子重要性的认识,与母亲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增强亲子互动,促进父亲成为幼儿的“重要他人”。亲子互动是亲子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一种互相影响的过程。它不但可以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著名的心理学家霍温非常强调家庭互动环境的营造对幼儿发展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亲子互动有利于缩短父子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增强父子间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父亲教育影响的可接受性,从而可以有效地促使父亲成为幼儿的‘重要他人’[7]。”
(3)重视言传身教,发挥父亲榜样示范作用。作为父亲应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幼儿,发挥自己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示范作用。父亲应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幼儿,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父亲还应多用正面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和感化幼儿,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好榜样。
(4)努力提高父亲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父亲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及时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努力做到认知健全、人际关系适应、行为统一协调、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适应。父亲的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康的最好保证。
处于激烈社会竞争中的父亲们需要适当平衡工作和育儿的关系,给予幼儿更多的舐犊情、慈父爱,努力有效的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投入和母亲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利用各自的优势协同教育幼儿,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仝召燕.试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影响及其优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4]仝召燕.试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影响及其优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5]林漫亚.父亲给孩子积极影响的源泉[EB/OL].http://www.beelink.com,cn, 2005-02-25.
[6]陈建强.父亲反思:教育与自我教育———父亲角色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J].家庭教育(杭州).2002,(12).
[7]钟立新.父亲独有的作用[J],宁夏教育.2003(10):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