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五个关键点
谈莹 江西萍乡市保育院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式的发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接受性学习,是生活经验体系而非科学知识体系。《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动、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教育从幼儿被动机械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着重培养幼儿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以幼儿为主心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学习环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营造良好的情感和学习关系:民主的师幼关系、和谐的幼幼关系;二是物质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主动学习、幼儿就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教师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一点一滴的事,让幼儿感受、体验其结果,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认识。
1.良好的师幼,幼幼关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亲切的话语、微笑的面容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自觉投入活动,敢于主动提问,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平等的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活动,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另外,健康、和谐的同伴关系也不容忽视。同伴间团结、互助、合作、分享等良好关系能使幼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互助的快乐、成功的幸福,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盼望下次活动的到来。
2.适合的物质环境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创设的环境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设计的,使学习环境真正成为幼儿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环境是幼儿的老师,它能使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教学。玩具及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刻意设计又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中去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如,幼儿在树洞发现了一窝蚂蚁,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即可生成主题活动“蚂蚁的秘密”,让幼儿收集信息:蚂蚁碰面是怎么打招呼的?为什么要这样?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蚂蚁爱吃什么?等等;教师为幼儿投放放大镜、蚂蚁的图片、头饰,各种食物、各种绘画工具、绘画纸、有关蚂蚁的图书、故事等。这样的学习环境所蕴含的宝贵学习资源与机遇,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将是多角度、全面而深刻的。
幼儿活动场所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意见,让他们充分参与,使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者更加敏锐,记忆力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教育契机,调整教学内容
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激发。如果幼儿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萌发积极的探索欲望,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本身就隐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许多价值和目标。因此,教师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融入新的教育因素,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幼儿在兴趣的支持下,在活动中能主动、持久、专注、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达到“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找到快乐”。
2.让游戏成为教育的载体
著名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最能发挥幼儿主动性的活动,是一项欢悦、随意、有目的及自主的选择活动,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学习,是他们发展的必需。幼儿从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游戏常伴随玩具,可以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性能,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动脑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又有规则,让幼儿学习按要求行事,掌握初步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交往。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的愿望,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并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能动作用
区域活动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每个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自己喜欢的材料、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个性化的需求和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活动来实现,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目标,每项内容都要有层次性,要顾及幼儿的学习能力、兴趣需要及个体差异。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不是控制,也不是放任自流。
幼儿是否对区域活动的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提供。活动材料是幼儿主动活动,发挥潜能的物质支柱。材料应能引起幼儿多种想法,能产生多种变化,并且有多效性。教师可分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就成了学习材料。幼儿在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氛围中,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充分发现和探索,大胆表现,为想象和创造打开了大门。
四、采用激励创新的评价
激励创新的评价是指教师用尊重、信任、鼓励、赞许、肯定等多种形式,对幼儿道德行为、语言发展、思维能力等发展水平的评定,使幼儿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感到自豪。由于幼儿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正确评价自身言行的能力,他们往往是从周围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评价会激发幼儿对老师的尊重和热爱,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也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因此,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你真棒”、“你是怎么做到的,能教教小朋友吗?”、“试试看,还有别的好办法吗?”等等。教师赞赏的态度、鼓励的语言、轻松的气氛,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产生不断探索的愿望,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五、引导幼儿反思
反思是对问题的反思,反思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这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学习空间。学习成功与否是以问题是否解决来评判。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幼儿可以根据实际的问题解决情况来反思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将尝试多种方式,各类资源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