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可能的世界》读后感
豆翠莹
最初选择这本书,更多是因为书名:触摸可能的世界。让我充满了好奇心,这个可能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书中把“引领孩子触摸可能的世界”归纳为以下几点,同时也是触动我内心世界和引发我深思的几句话:
1、可能的世界既包括外部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也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世界”或“精神世界”。
2、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动态变化的、多元并存的世界,这就意味着世界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人的存在本身也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
3、引领孩子触摸可能的世界,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未来,使人适应变化的教育,更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未知世界、实现可能生活的教育。
4、他们坚信,真正的教育应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力。使人学会学习、学会探索是引领孩子触摸可能世界最可靠的途径之一。
5、每个孩子均具有天赋的、独特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代表着一种原始的可能,能否唤醒、发现这种可能,能否拓展这种可能,将可能转变为现实,进而在“实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大的“可能”,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朱家雄教授为此书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写到:让幼儿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引领孩子触摸可能的世界”,其追求就是“解读幼儿、解放幼儿、发展幼儿内在的各种天赋潜能”。 解读幼儿:倾听、体察、互动和反思;解放孩子:把探索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孩子;发展幼儿:以各种可能的方式。
其实,对教师而言,最为困难的是无法知晓孩子现有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孩子所具有的能力倾向或智慧潜能是什么?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等等?而每一个孩子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背景、能力及需要,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的散光点,因此,要教育幼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倾听、体察孩子,与孩子互动、反思,真正细心的去解读孩子,去了解孩子,努力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听听孩子的心声。
仔细阅读完这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不但让我体验到了书中作者对幼教工作的那份执着,同时引发我对自己过往工作的反思以及将来工作的重新定位,更让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样一个活动,教师如何去设计,去把握是一个有效活动的第一步。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观察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以及普遍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是什么?在活动中他们能获得哪些新的经验等等。试图发现和探索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怎样学习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及规律是什么,以便为幼儿的有效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帮助。
“设计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案教学”,新学期,我们将进行方案教学活动,希望通过“触摸可能的世界”去触摸我的孩子、我的工作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