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婴儿的自律
eelliot@uvic.ca
Janet Gonzalez-Mena珍妮特.冈扎尔.蒙娜jgmena@earthlink.net
本文可以在线www.naeyc.org/yc一月中旬刊可见
作者:Enid Elliot and Janet Gonzalez-Mena
编译:深圳实验幼儿园沈雪娟
有两个妈妈和她们的一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妈妈很自豪的说:“我的孩子很好带,几乎从来不哭的”,另一个妈妈说:“你真是太幸运了!我的孩子太难带了,他总是很噪,大喊大叫。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么不一样呢,我的孩子会不会一辈子都这样呀?”这时候,他们的朋友跟第二个妈妈说:“这两个孩子的差异之处就在他们的自律能力。目前我正在学习这门课。当你的孩子学会自律后,就会好带多了” 。
我们很难说,孩子这些行为的差异就仅仅是因为自律能力,更不能断定这两个孩子以后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贴上“容易型”或“困难型”的标签,可能会使孩子朝这个标签去靠拢。因为,当我们相信事物是如此时,可能它真的就会变成如此(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也很难把这两个孩子差异背后的原因解释清楚,因为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先天气质;身体原因,比如有疝气;亦或是遗传,孕期或出生时的一些原因对现在造成的持续影响;家庭生活,家庭和社区的稳定也很重要,疾病、贫穷、无家可归、食品安全、虐待、缺乏安全等等都会引发家庭或孩子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及与他人的关系。此外,还有自律——什么是自律?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两孩子相处呢?
一、自律的发展
自律的形成是经历发展与关系建立的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这两孩子还没有深入发展。自律可以被定义为“控制及管理个人思维、注意、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在生命的最初,在先天反射的帮助下,儿童开始控制身体功能,比如心跳、呼吸、目光专注、吮吸和吞咽,这都属于自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不断学习,他们获得了“专注、表达情绪和控制冲动”的能力。自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身体各系统和思维情绪的联合。自律不仅仅是关于情绪情感,同样也关乎认知。自律影响社会性发展,影响婴幼儿如何与他人相处。通过自律,婴幼儿学习去注意、专注,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逐渐发现如何通过改变行为来获得想要的东西,从而慢慢学习如何、并且在合适的时间控制冲动,宣泄情绪能量,解决问题。
二、照顾者是帮助婴儿发展自律能力的同伴
自律并不是婴儿自身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他们需要帮助。在对家庭成员或其他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中,婴儿学习如何控制情绪情感。在这些关系里,照料者用不同方式如安抚、鼓励来回应,使婴儿开始探索、理解他们的动作与情绪。
当婴儿回应他身边的人,而这些人反过来也回应他们时,对话就开始了。与他人的关系常常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调整情绪。
有信任与安全的关系体验使孩子在与亲人及其他圈子里更容易发展起有效的策略。照料者的行为对孩子自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在与成人的关系中,孩子学习如何调整或者改变行为来适应形势。比如,如果我们用愤怒来回应一个孩子的愤怒,或者用不耐烦回应孩子的悲伤,孩子就不能体会到要尊重这些感受。我们平和地回应孩子悲伤或愤怒的情绪能帮助孩子接受这些情绪,并寻找方法来适应。孩子对于与父母或照料者分离感到悲伤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孩子会悲伤并且学习与这种情绪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奶奶去世了,我很伤心,也觉得有点失落。但如果跟好朋友一起聊一聊,看看书或者玩玩水就感觉好多了”。对家人的依恋是首要的,但婴幼儿同样需要在托儿所中形成依恋。当(托儿所中的)照料者能读懂孩子的信号,对他的需要敏感并及时给予回应,孩子就会对照料者产生依恋。照料者的方法以及对婴儿调节欲望、情绪和行为的理解都会有影响。在本文中,我们会讲述到洛杉矶婴儿专家Magda Gerber的工作(原籍为匈牙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都跟随她学习。下文中提到的很多关于支持自律发展的教育方法,都来自Magda。
三、哪些方法能帮助孩子学会自律
Magda在教学中并没有用到“自律”这个术语,但现在回想起来,她教的很多方法都很好地促进了孩子自律的发展。Magda认为,如果孩子生活的环境是紊乱且不可预测的,他就很难运用已有的能力来自律。而在一个平静且有明确常规的环境中就可以。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就说一个具体的例子。Magda说,她要抱一个孩子的时候,她会先从正面慢慢凑近他(以便不会惊吓到他),然后会跟那个孩子说话,告诉他接下来要做什么:“现在我要把你抱起来”。然后她就等着孩子有回应再继续。她不断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婴儿也能表现出他们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并有所期待——他们学会预测并回应。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做法,但想想多少照顾者都是从背后突然就把孩子一把抱起来,想想这会让孩子多不安啊。
1、帮助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让我们能与之和谐共处,能谈论并学会调节情绪。这样我们可能就不会让一些不良情绪压抑在心里或者只是简单的想让它们消失。情绪是有价值的——它们包含了能量,是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我们回应婴儿哭泣的方式——摇摇他,唱歌,安抚,或者就让他自己慢慢平静下来——都显示了对情绪的接纳。接纳婴儿的情绪,也能让我们保持冷静,因为我们知道人有时难免会觉得不舒服或者不高兴,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律并不是逃避情绪,认为自律就是逃避情绪的看法就过分简单化了。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例子,比如Magda曾说过的一个例子,说一个孩子一直哭,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以后,还是哭。Magda认为,哭泣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孩子哭就哭吧,没什么。当然,她不建议留下孩子一个人哭到底,她说照料者要留下来以一种冷静、温和的态度陪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照料者的平静、稳定。有时侯,照料者的冷静就能够安抚孩子。很多照料者可能对孩子的哭闹感到很烦,直接的反应可能就是想让孩子这种情绪消失(让孩子不哭了)。Magda建议照料者要沉着地接受孩子的这些情绪,帮助他们经历(work through)这些情绪体验。这样的方法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有情绪是正常的,就算是些不好的情绪也是可以接受的。
2、鼓励孩子专注
Magda认为,照顾者可以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运用适宜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专注的技能。Magda用来训练这些自律技能的方法来自于Emmi Pikler(她的导师,同事)。Magda和Pikler都认为,照料者要让婴幼儿参与到日常的照料中。比如换尿片的时候,不要在孩子头上挂会动的玩具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是让孩子参与到换尿片的整个过程,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个环节中。照料者不是用无关的话题来逗孩子,而是告诉孩子正在进行的每一个环节。在说明接下来要做什么后,他们会等一等孩子的反应,然后再去做。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学会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自己的身体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上。照料者通过与孩子的合作,建立伙伴关系,也形成了亲密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是照料者与婴儿之间互谅互让(give and take)交流的对话与关系的开始。在游戏时间,Mikler和Perkler都教照料者去观察并欣赏婴儿那种天生的、自发的动作(movements),孩子在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方会表现出这些动作。通过关注婴儿的动作,照料者就是在告诉婴儿,他们在倾听、在关注。
动作发展是自律的重要方面,因为婴儿认识到他们的身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们学会平衡,这是我们终身都需要的技能。他们不需要帮助,自己就能学会这个技能。Anna Tardos(Pikler的女儿,Pikler研究机构的现任负责人)说:“自由移动的婴儿不断在学习”。自由移动的婴儿学会专注——去关注满足他各种需要的照料者、他自己的身体、肌肉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婴儿不断探索并将首先学会专注于自己的手,然后简单地耍玩他们可以操控的物体。如果成人认为这就意味着婴儿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short attention spans),他们往往会通过改变环境或者提供些活动来分散孩子的注意或者娱乐孩子。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孩子在遵从本能的自由学习中去提高他与生俱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As a result, they work against enhancing the natural attention span of children free to follow their own initiatives in learning)。如果照料者用心聆听与凝视,他们能观察并欣赏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孩子通过照料者聆听与凝视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而体会到成人的关注,他们的对话在持续。
3、让孩子知道他们是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
当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难住时,成人不应该急冲冲地帮着解决,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机会去寻找对他来说更为真实的解决方法。当然,如果问题太难,孩子一筹莫展即将要放弃或者情绪也要崩溃了,那成人可以介入并给予一点小帮助,比如“试试这个”的小建议,这样能使孩子更好地继续探索。成人如果用心的观察,就能给予孩子一些主意,帮助孩子朝他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向继续探索。有时候成人给予的帮助过多,会使得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依赖成人,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Magda坚持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即使他们觉得受挫。
4、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期望值
要让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照料者要很了解孩子的能力,并且知道如何为他提供能促进和丰富经验的环境。当然,因为孩子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也要不断调整。
5、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用平静的声音告诉孩子:“Nathan不喜欢你抓他的玩具”,帮助孩子理解其他人的感受,这也是自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过,年幼的孩子还不能立刻就很好地控制欲望,所以下一次再看到其他孩子带着他喜欢的玩具时可能还会抢。但是如果成人持续地引导孩子体验其他人的感受,并及时介入阻止孩子之间发生肢体伤害,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那孩子最终将学会自律。
6、帮助孩子应对禁令(prohibitions)
欲望得不到满足是不好受的,怎么帮助孩子应对呢?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些好方法。一个就是转移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别的事物上。举个例子,用温和而确定的声音告诉孩子,“我们来扔这个软球吧,不要弄那个小车了。”。另一种类似的方法就是给孩子选择,“不能咬Evan。如果要咬东西的话,可以咬这个塑胶环或毛巾。”
四、从文化视角上看自律
从跨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要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自我”这个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合成词,会触发一些人的看法,他们会觉得这些词太强调个人主义。对于那些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更注重相互依赖的家庭来说,自律这个词可能表明了一种预先定好的,定义清晰的目标,这些目标控制着个人的内心(For families whose childrearing stresses interdependence over independence, the term self-regulation might suggest a predetermined, defined goal for this control centered within the individual)。在一些家庭或团体中,人们并不认同对控制取决于个体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孩子是属于所有人的,每个人都时刻准备去(on alert)控制那些不适宜行为。团体对个人的要求是一种预期中的非常重要的相处之道——不仅仅是对孩子,对成人也是如此。
文化在孩子学习如何自我控制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文化中,人们鼓励孩子去表达他所有的情绪;有的文化则认为孩子的情绪对其他人是一种打扰,具有破坏性。每种文化对情感与规则都有不同定义。在一个家庭中适宜的对于另一个家庭来说不一定适宜,不同文化间也是如此。
婴儿早早就认识到到自己的哭声或啊喔儿语向其他人传递什么信息,他们也会相应地表现出交流。每个照料者,每个家庭在与婴儿关系中,对于什么是适宜的都有自己的定义。理解对于情绪与社会情境有不同回应,使我们能从更广阔的视觉认识自律。
五、结论
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个孩子,现在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吗?如果没有其他信息,我们也不知道,在这么早的年龄阶段,他们自律能力发展如何。可能每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期待与看法。对孩子的期望,自身的成长历程,以及对婴儿的理解,都会影响。此外,我们不知道孩子与父母及其他照料者的气质是否相配,这些因素也有影响。我们希望家人和其他照料者都掌握如何促进婴儿自律能力发展的方法。这两个孩子如何掌握身体各个系统与思维、情绪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与他相伴的成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
附:
Enid Elliot艾妮德. 艾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