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2011年03月18日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要掌握的教育理念也太多。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学理论学习很不够,现如今“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使学习者喜欢学习,善于学习。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再仅仅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是应在知识与观念上不断更新与创新,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做一个掌握拥有多种教育手段的先行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工作中,越来越急迫的感觉到知识理论的重要性,每当此时,方感自己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因此,以假期为契机,专门针对理论方面的书籍进行恶补。而我选择的就是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知识可谓庞杂,如何选择有价值的适合教师阅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点”,一直是可求却不可遇,不是因为学术语重,深奥难解,就是因为枯燥无味,望而却步!总有跃跃欲试的态度,却没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而就是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仿佛大家的心声为作者所懂,它打破以往的理论说教,引领我们进入人们的心灵世界。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慧眼独具。

作者刘儒德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精挑细选了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常见的64条规律和效应,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他们,使这些理论变得如此熟悉而亲切,仿佛触手可及。

本书抓住了对教育实践最具实用价值的“心理效应”铺展全书内容。价值何在?原因在于:这些著名的心理效应绝大部分都是研究者通过对实验和生活事件和现象的分析得出的结论。64个心理效应,把它们归为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阐述。每个心理效应的介绍首先是用一个经典的实验、生动的故事、或者问题情境导入,调动我们的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然后用浅白的语言对这一心理效应作通俗的分析,接着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和事件进行阐述,最后才是放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参照。由此以来举一反三,又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实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我们的家长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聪明能干、健康成长,;因而使出浑身解数,效果却不理想。老师沮丧,家长绝望,阅完这本书,才知道大家那多么的努力有时候却是违背心理规律的,所以效果适得其反。因为盲目,所以没有了理性。而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就可以让我们在其中找到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边阅读,一边一一对应平时工作中的场景反思,在平日里,对于孩子们表现好的时候,我们总会很自然的就奖励一张贴纸或是一个礼物,表现不好时候,随口一句指责,比比皆有。可多数情况下我们却总会忽略掉奖励要注意的三个要素: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化。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老师而学"的心态。同时,惩罚时用语也有三个要素: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书的中“奖惩效应”将奖惩原则诠释的非常到位。而和它又链状效应,可相辅相成的还有“有效利用”书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的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直到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奖惩不仅仅是用来促进与激励孩子进步的,原来“正面难攻”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奖励递减法”这种奇妙心理效应来解决孩子们身上所遇到的问题。

书中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鲶鱼效应教会我们怎样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遗忘曲线”用“不要等墙倒了再来造墙”来说明遵循遗忘规律及时复习的重要性;用“熟能生厌”告诉我们“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处处给孩子“留白”。用“真实的谎言”来解析罗森塔尔效应、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说明禁果效应等。还比如在“系列位置效应”这条规律的后面,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教育教学中应用本条规律的五种情况:课堂结构要重视开头和结尾要精心设计、背诵时变化开始位置,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由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针对中间部分记忆效率低的问题、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中间部分就无形增多,效率降低等。这都是这本书中的难能可贵之处,作者并没有只是单纯的介绍心理学知识,而是在每一条规律的后面,都详细的介绍了本条规律在教育教学的哪些环节、哪些情况下可以应用、怎样应用。这些都是其他心理学书籍所不具备的创新做法,让我们一看就懂,很容易就能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由此举一反三,有效利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总之,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日常教学中一些司空见惯的教学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一一化解,可以让我们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这是一本很适合教育工作者阅读的好书,是一本一本服务于广大一线教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