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2011年02月28日
王 峥
这几天一直在看一本书《爱和自由》,看了大半本,觉得很有启发。正好这时一个家长电话问我,说她那3岁的女儿非常粘她,她离开一步就放声大哭。问我她是否太溺爱孩子了。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而在《爱和自由》中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而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母亲一离开,孩子就拼命地哭。。。。。
你不能想象的是得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惧怕父母和保姆之外的世界呢?显然他得到的是爱和不爱2种情况,因此用他的经验来看就是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外危机四伏。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来,他要把这个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这种孩子欢乐少,心灵不开阔。而正常的在父母那里得到了爱的孩子,他会把这个感觉建立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因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有的上幼儿园的孩子,吃饭不会,上厕所不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来做。这个年龄(4岁以前)是儿童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手发展的能力没有了,对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家长会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帮孩子做了。
我们是太爱自己了还是太爱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是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当我们不能明确爱的概念时,又犯下了撒谎的错误。
在宝宝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年龄,凡事都说:“我来!我来!”的时候,家长要学会回答:“好的,你来。”
蒙特梭利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她自己家里到外婆那里,她那么想玩水,想开草地上的喷头,又害怕,犹豫着。外婆说:“你可以开。”但是她说:“不,我不能开,因为我的保姆告诉我不可以玩水。”她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开。”她说:“不,那也不行。”也就是说,在这件事情上,她的主人被她的保姆代替了,她已经是她保姆的奴隶了。她的人格已经被偷偷地替换掉了。
这个孩子以后会怎样?人就是这样,他一步一错就会不断地跟着错,这个孩子如果长久地收到压抑--自己压抑自己,这对他人格发展和能力发展会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压抑是连续性的行为,它不可能是偶尔的。......如果这种现象不加以改变的话,这个孩子就会偏离我刚才说的那个正常成长的轨道。他没有独立,更没有独立成长。对于他的自由,就象蒙特梭利讲说的“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自由在这时变成了一种品质。
《爱和自由》的封底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 “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更触动我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孙瑞雪的话: “儿童给我们带来了一切,我们无以报答。”原来父母一直以为他们有恩于孩子,孩子应该好好报答才对。但是孙瑞雪说:“儿童给我们欢乐,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充实,给我们寄托,给我们生活的目标。”
爱我们的孩子,给他们自由。
书看完了,录入的这些都是我比较有感触的段落,希望和各位分享。祝福所有的花儿草儿健康快乐,让我们的爱陪伴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