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教孩子

2010年06月04日

深圳实验幼儿园   陆文东爸爸

 
   儿子上幼儿园前,幼儿园要面试家长,报名表要求填写家长关于幼儿教育的理念和认识。我写下这么三条:
第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尝试获得知识和能力。在教育中,要坚持“幼儿在前,成人在后”、“体验在前,经验在后”的原则。
第二、幼儿是不可替代的一个人生阶段。要培养幼儿全面的人格,形成幼儿完整的人生。不可为突出某方面的能力而忽略孩子的全面成长,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三、幼儿成长有其身规律和时间表,不能让幼儿为将来而活着,用竞争的“杂念”破坏幼儿成长的“美好瞬间”。“学前教育”不能等同于“超前教育”。
应该说,儿子上幼儿园一年半来,我们是这么想的,也尽量这么去做,坚持得还算好。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60周年国庆的黄金周,我们专程带儿子到北京玩。行程安排既无国庆观礼,也无名胜古迹:既无长城,也无故宫;既无鸟巢,也无水立方;既无北大,也无清华……,几乎所有的人都问我:哪去干什么?事实上,我们此行儿子玩得不亦乐乎,念念不忘:科技馆、天文馆、探梦馆、自然博物馆、木偶剧院……,大多数地方连接待我们的“老北京”都不知道在哪。回来后,听了我们的行程,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花那么多钱,就去这些地方?在他们眼里,只有到名胜古迹凑个人头,才值那上万块钱的机票。但是,你把孩子放到什么位置上去了?是你自己去玩,还是带孩子去玩?我们往往嘴上以孩子为中心,但关键时刻就把孩子抛到一边。
   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帮助儿童成长,不是由成人来塑造儿童。否则,人类的整个水准将会下降,一代不如一代。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失效了。按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一个优秀的老师所起的作用是,当孩子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悠扬、飘渺的钟声,让孩子从一次宁静的散步中,心中油然而生“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戴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意境来。
   最近,我们给儿子请了一个芝加哥人做家教。与家教沟通时,我们约法三章:不需要任何教材,不需要教单词,没有教学目标,孩子干什么,你跟着干什么,就是陪着他玩,陪他说话。听说儿子请家教了,先后有两个小朋友家长感兴趣,带孩子来试听。两家家长都是没上半小时就摇头走了:“既不教单词,也不教发音,学什么呀?”我们笑笑,无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
   人类是体验动物。人们并不因为前人的告诫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黑格尔就曾深刻揭示,“人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人们从不向历史学习。”的确,我们常常在亲身经历一件事情后,突然之间,顿悟了前辈或者先贤圣哲曾经的一些教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事,之所以不断在我们身上重复,是因为成长需要亲身体验。二手经验,铸就不了自己心中的痛;他山之石,砸不疼自己的脚趾头。
     与成人相比,孩童更是一个完全的感觉器官。孩子是用眼睛、用感觉、用情绪,而不是用语言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孩子是在自己的体验尝试中学习成长,而不是在父母的经验唠叨中成长。对孩子,要珍惜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原创,帮助他们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而不是机械地接受我们的成见。
    有人举过一个例子,美国人教孩子画画,老师给孩子一人发一个苹果,每个人的得到的苹果不一样,有红有绿,有大有小,孩子画出来也大相径庭;日本人教孩子画画,老师在讲台上放一个苹果,孩子们看着画,虽然画的同一个苹果,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画出来的苹果色彩、大小还是有所差异;中国人教孩子画画,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个苹果示例,孩子们照着描摹,大小、色彩、甚至苹果在画本上的位置都几无二致。
    在我们传统教育中,你还没开始阅读、欣赏、研究,往往什么是经典、经典讲的什么、经典背后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就早已写进了教学大纲了。连《荷塘月色》这么美的散文,都被说成是“对黑暗社会的无声反抗”!卖嘎,这些编教学大纲的人倒是颇具想象力!再比如《唐诗三百首》,不得不承认它是经典。但这个选本一流行,就被视唐诗的规范,还有多少好的唐诗就此被埋没在《全唐诗》里了。
知识是想象力的天敌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发生过一个载入史册的诉讼案件:有一天,一位三岁的小女孩指着礼品盒上的“open”,大声读出字母“O”。妈妈非常吃惊。如果在中国,这位妈妈一定得意非常,趁机向人炫耀。但这位美国妈妈了解到是幼儿园教的字母后,却一纸诉状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像力。因为在认字母之前,孩子本来还有更多机会把“O”想像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但是,现在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这一切机会和权利!她要求幼儿园对此负责,并进行精神赔偿。最后,法庭宣判幼儿园败诉!而且,从此后,美国《公民权法》中多了两项特别条款――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
     知识是想象力的天敌,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儿子从小喜欢读书,我们总是心怀虔诚、忠于原著地诵读,一般不主动解释,更不会去声情并茂给他“讲故事”。我们觉得,故事一旦被分析,被当作说教的工具,它就失去了生命。一个好的故事就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有一天,它会自己发芽、生长,滋养孩子的心灵。
    知识是有生命的,容易陈旧、过时甚至谬误,限制人的思维视界。比如“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等知识,已经嵌入我们这一代人的灵魂深处,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直到我跟着四岁的儿子读书,才发现早已时过境迁:“太阳系是八大行星,冥王星被开除了”,“中国领土面积也不是世界第三,美国才是第三”。当今世界,到处充斥着“黑天鹅”现象,自然世界如此,历史文化尤其如此。如果孩子的大脑过早充满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想象力的空间就会被挤占。
    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社会的进步,实际上是靠少数“另类”的人所推动:这些人,有的小时候被认为是弱智、低能儿,比如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爱迪生被逼退学;有的不循规蹈矩,中途休学,如盖茨、布林,还有《阿凡达》的神奇导演卡梅隆……。这正应验了一句网络名言:所有的人出生时都是原创,但绝大多数却活成了盗版。所以,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