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是一种教育

2008年10月25日

                        深圳实验幼儿园    匡欣  

    现在都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在提倡表扬、鼓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要用心才能读懂它。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一味地施用赏识教育,有时会成为放纵。用适当而合理的惩罚教育,能够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性。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什么样的惩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所谓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打击自信心。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看成是缺点。
    一、让孩子为自己的过错负责。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自信,自信的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最可怕的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是苯孩子,是不受别人喜欢的。当一个人犯错误时,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我们面对的孩子年龄小,很容易逃避责任。因此,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当某个孩子已经三番五次地打扰别人的活动时,老师可以请他端正地坐在一旁观看同伴玩,停止一次玩的机会。
    二、让孩子享有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美国总统里根12岁时,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花了12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美元可以买125个鸡蛋。里根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里根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该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美元还给了父亲。里根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正是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作为家长和教育者,都不要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就越差。我门要改变观念,让孩子感受责任,一个能勇敢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和塑造人。当孩子犯错时,要根据情节给予适当的惩罚,然后告诉他改正了还是好孩子,老师仍然喜欢你。“惩罚教育”与“体罚教育”一定要区分开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惩罚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与批评,鼓励与惩罚都不可缺少。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脆弱的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只要我们真心爱孩子,掌握好惩罚的技巧和艺术,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