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具体做法

2008年07月20日

                      深圳实验幼儿园   匡欣

    本人5岁时,母亲就让我学着洗自己的衣服,尽管洗得不干净,但母亲还是主张让我承担着部分家务,如扫地、倒垃圾、提水、清理餐桌,10岁左右还要学着煮饭、烧简单的菜。逐渐养成了勤俭、耐劳,做事麻利、果断的品质。从教21年来,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的可爱、聪明,同时也为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担忧。因此,加强当今幼儿的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破在眉睫。让幼儿懂得劳动可以带来幸福和财富,从而尊敬身边的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劳动教育
    1、晨间劳动,增强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早上幼儿来园,有的早有的晚,老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来园早的幼儿为集体服务。如挂毛巾、摆杯子、整理玩具、擦桌椅等。起初,孩子会因为新鲜而认真地做事情,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抹布甩来甩去,打打闹闹等不良现象。这时,老师要加强对孩子的了解、观察,对症下药。如表扬劳动积极认真的孩子,经常抱抱他们以示肯定。每天或每周抽一些时间分享劳动情况,让幼儿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还可以请每天坚持为集体服务的孩子担任游戏的重要角色;把好打闹的孩子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地点劳动等等。
    2、加强日常自我服务,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有很多自我服务的机会。如穿脱衣服、叠被子、收放玩具、整理书包、搬简单的道具等等。在幼儿园里,因为老师持之以恒地要求孩子,并在行动上给予支持,所以孩子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在家里,因为家中有许多大人围着孩子转,滋长了孩子依赖性和娇气。因此,家园共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老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然后,老师可以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的指导,如设计“我的小手真能干”表格,便于家长要求和鼓励孩子。最后,针对表格情况的真实性,老师组织幼儿分享讨论,鼓励上进,帮助后进。

    3、餐前餐后劳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早餐、中餐和午点是孩子提高劳动技能的良机,教育者要尤其重视它。首先是用餐环境的创设,老师将分好的饭菜整齐地摆放在方便幼儿取放的桌上,幼儿顺着一个方向端到自己的座位上;桌面放一个公用的碟子和抹布,孩子不慎掉在桌面的饭粒可以随时捡入碟子里。用完餐后,先用抹布把自己的桌面擦干净,再送依序把餐具、椅子、擦嘴毛巾放到指定的地方。然后是要督促和要求每个孩子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劳动任务。
    4、建立值日生制度,提高幼儿的管理能力。每天都有值日生,值日生有固定的任务,如用餐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书包管理员、盥洗管理员、玩具管理员等。老师可以制定一张值日表发给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还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安排值日工作,吃饭较快的检查饭碗、漱口情况;能力较弱的检查图书摆放情况等。同样,要通过观察、评价来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二、专门的劳动课程。我园安排了各班每周有一次劳动课。这一天,老师要组织孩子劳动30分钟左右。具体步骤如下:
    1、第一次劳动时,带幼儿参观园内、班级卫生环境,讨论哪些地方要清洁,清洁它们要用哪些工具等。
    2、请幼儿带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如捡垃圾用的夹子、小水桶和抹布、小的扫把等,并固定放在方便幼儿去放的地方。
    3、根据班级人数组织幼儿分组,如擦擦队、洗唰唰队、卫士队。每队可以由幼儿自己选一名队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劳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4、教幼儿粗浅的劳动技能,如捡垃圾时不要践踏绿化带;抹布怎么洗,用过的水可以浇植物;怎样把物品擦干净,什么时候用湿抹布、什么时候用干抹布、抹布怎样拧干等。
    5、幼儿劳动时,老师要眼观四方、耳听八方,提高自己驾驭教育的能力,具有整合教育的意识。如劳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工具怎样拿最安全;劳动中怎样加强合作意识等。
    6、收拾物品,分享劳动的快乐。这个环节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养成幼儿物归原处的习惯,还能增强劳动兴趣和提高劳动水平。分享仍然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让更多的幼儿讲述劳动的过程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三、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让幼儿走进社会,参与社会上的一些劳动,有助于幼儿劳动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实现自身价值,体验成功的快感。在一年一度的“秋季社会实践周”里,我们会组织幼儿参与社会上的一些劳动;如参观养鸡场和奶牛场、采摘果子、种菜、挖红薯、捉泥鳅,因为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孩子的参与积极、主动;在“爱妈妈”、“重阳节”里,引导幼儿为妈妈、爷爷奶奶服务一周,感受他们的辛苦。同时,鼓励家长组织小组实践活动,利用周末去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尝试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和老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