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心情系列故事 ——纱窗事件

2008年05月25日

                                       深圳实验幼儿园   孙维球

    班级后面的草地上,添置了几大筐大积木,大家都想去玩,无奈“僧多粥少”。和孩子们商量下来决定:每天自由活动时,红黄蓝队轮流去玩。今天轮到黄队去玩,思聿和队员们热火朝天的搭建马路、立交桥。教室里外的孩子们都在专注着自己的事情,突然,传来一阵愤怒的声音:思聿用长积木狠狠的敲击着纱窗,当我制止时纱窗上已经有了两处小小的破损。我很生气但是又很不解:思聿平时极少随意破坏物品的,今天是怎么啦。当然对当时来说我生气占了上风:你怎么回事?积木怎么能往窗上打?你看!纱网都坏啦!你想办法补救吧!随着我一阵连珠炮似的责问,思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知道肯定有缘由。我平静了一下,问:你说说你的想法吧。思聿没有回答我,哭了一阵,突然问我:孙老师,我心里生气很不舒服时我该怎么办?原来,他在玩的过程中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执,吵架又输了,非常生气,但是又不能打人,他先用积木砍了几下杨桃树,觉得不妥,转而去敲墙,但振手疼,又延而往上敲窗子,结果没几下纱窗就坏了。
    他向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讨论话题:我生气了怎么办?是啊,孩子们都大了,知道遇到问题、矛盾时不能再用拳头了,可是心里有气总得发泄出来呀,怎么发泄,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怎样做才能疏导自己的心理不畅?我马上召集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孩子们的想法真可谓多姿多彩:打开嘴巴让风儿进去,使劲吸一口气再吐出去;主动找别人说话,让别人知道我很生气,让别人同情我;找个人陪陪我、哄我一下;不说话,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就会好;更有小朋友说出较为猛烈的方法:找个没有人的地方使劲的大喊大叫;使劲打沙包等等……孩子们的讨论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也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们该如何关注身边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们过激行为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想法和承受着怎样的压力,我们如何去协助他们及时疏导?……我极力赞扬孩子们的好方法,及时告诉他们:生气发泄的时候,前提条件是:不得伤害别人,否则,后果严重甚至会犯罪!思聿后来说,孙老师,我当时不是故意要打坏纱窗的。其实我当时可以到旁边去捶打沙袋的。“好孩子,请记住,冲动是魔鬼!”
    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但是,往往把这句话流于形式。每个孩子甚至是我们大人都有心理发生障碍的时候,也都有发堵、气不顺的时候,及时的疏导、排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孩子身边的每一个大人都能关注,及时疏导,那么每个孩子的心理世界都是纯净、向善、透明的,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会更加美好、和谐。今晚,孩子们将在家里和家长们来讨论这个话题,希望这个话题也能够引起家长们的重视。